北京吉利大学

  • 最新公告: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2011/7/8 16:55:00

学院概况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是北京吉利大学开办最早、竞争力最强、学校重点扶持的老牌学院之一,现有在校生1100多人。建院以来,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依据传媒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定位,创建新的课程体系,开设新的创新课程,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适应传媒业发展需要的高级实用型、技能型特色人才。学院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教学条件明显改善,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学院现开设的专业分国家统招、自设专业和自考助学三个部分,其中国家统招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设有新闻采编与制作和信息内容服务两个方向,自设专业包括新闻采编与制作、广告设计与制作、信息编辑与策划、多媒体采编与制作四个专业,自考助学设有新闻学和广告学两个专业。
    学院对以上专业实施全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按照“就业导向、强化通能、注重应用、品格发展”的办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加大实践、实训课比重,注重学生上岗就业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坚持强化通能,注重品格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和就业领域,为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办学特色 
一、就业前景好、择业领域广、创业机会多,发展潜力大的专业设置
随着以3G网络为代表的核心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我国传媒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加速转型和高速发展期。传媒业横跨信息服务与文化两大产业,目前都正处在一个大发展的初期。原有产品的转型,新产品、新项目的开发,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广阔的创业空间。传统媒体、新媒体、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城乡社区等行业、部门都需要从事文化内容采集、制作、传播与管理的专业人才。为适应这一新的大趋势,学院对原有专业定位进行了调整,拓展了教学内容,并开设了信息编辑与策划、多媒体采编与制作两个前瞻性、就业前景好的新专业。无论是原专业还是新专业面向的职业群均属朝阳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景好,潜力大,专业对口,就业率在95%以上,月收入一般在5000元左右。


二、以培养五种能力、四大职业技能,造就五种特性为目标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从2010年招收的新生开始,学院采用新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分为《通用基础课》、《专业核心知识技能与实践课》和《综合实践课》三个模块。
《通用基础课》模块适用四个专业。包括学校统一设置的通识课、学院自设的基础课,侧重综合素质、基础理论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专业核心知识与实践课》模块按专业精选若干门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侧重专业理论知识和单项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课》模块以项目、作品为主,侧重综合能力培养,重点在毕业班开设。
该课程体系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了新闻信息传播教育时代性、实践性,把媒体最新的实践经验、实践成果引入到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就业上岗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五种特性(专业知晓者、独立学习者、问题解决者、有效沟通者、有责任感者),保证学生能够掌握以下四大职业技能:
一是具备新闻采编与制作必需的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够胜任新闻信息采访、拍摄、编辑、评论等工作;
二是具备采集、组织、制作数字内容产品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多种软件采编制作融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为一体的新闻信息产品专题网页、网站等。
三是具备信息编辑与策划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掌握信息采集、加工、储存(数据库)、管理、传播与营销等技能,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完成信息的采集、检索、分类、加工、存储、管理、传输等工作;
四是具备广告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该课程体系还给学生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学生在校期间,可在专业之间做多种选择。可在高年级选择不同的专业实践课和综合实践课,强化自己最喜欢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并有自己的实践成果(作品、项目等),从而提升就业、择业、创业的竞争力。


三、以就业为导向、多渠道、多形式的实训平台
目前学院已建立了院级、校级、校外三级实训平台。
院级实训平台主要以“新闻与信息综合教学平台系统”为依托,结合各专业核心课程,模拟若干媒体(报纸、网络、手机报、新户外媒体等)组成采编团队,编辑制作报纸、专题网站、网站专题频道,以强化岗位培训、职业技能培养。如报网融合的《吉利青年》、《农民工手机报》、《天下民工网》、《民办高校信息平台》、《信息内容服务平台》等,按照新闻、信息服务机构的工作流程,进行综合能力训练。
校级实训平台主要包括校报、校园网、校广播台等,学生担任编辑、记者,承担策划、采访、编辑、制作等工作。此外,学院还同中国村络工程共建了“中国农村信息网络工程人才基地”,并在学院合作建设了中国农村村级信息化综合实验室,旨在强化学生的信息整合、加工实战能力。2010年,中国编辑协会授予学院“数字媒体编辑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称号,并与学院签署了校企共建培养网络编辑人才的协议。
在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学院还积极与上海、北京等地的新闻单位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目前学院已经与《新民晚报》、《文汇报》、新华社图片分社、密云广播电视中心、延庆广播电视中心、昌平新闻中心等近十家新闻媒体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与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等多家新闻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为学生校外实习实践创造了条件,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双证书教育成绩突出
学院积极落实北京市教委实施“双证书”教育的要求,经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沟通,联合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开设了《网络编辑》全国统一鉴定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和《中级摄影师》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的课程,并将《网络编辑》和《中级摄影师》的认证课程与原教学计划课程进行置换,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可以考取国家或北京市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其中《网络编辑》取证率85%,《中级摄影师》取证率更是高达100%。


五、完备的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体系
学院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建立了完备的教学质量评估和管理体系。设立教务检查组、学生管理组,每天深入课堂,现场了解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情况。同时严格进行期中及期末的教学质量检查,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情况,及时向授课教师进行信息反馈,优胜劣汰,确保教学质量。此外还建立了院领导听课制度,院领导不定期深入学生课堂,通过听课直接了解本院教学情况。学生管理方面严格按照《北京吉利大学学生手册》规范管理,加强学生考勤、纪律管理,通过跟家长的密切联系共同促进学生学习成长。


六、丰富多彩的名家讲座
学院充分利用地域和资源优势,不定期地聘请各行业的专家学者、社会精英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目前已邀请过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原人民日报社总编辑范敬宜,中国记者协会主席邵华泽,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明,CCTV资深主持、清华大学教授董关鹏,北京市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专家徐智明,新华社高级编辑方立新教授,新华社资深记者李珂勇,新华网副总裁、新华社高级编辑白林等多名成功人士来院讲述他们的人生经验或新闻从业经验。这些讲座活跃了学院的文化气氛,提升了学术氛围,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了解了业界最新动态,获得了人生启迪。


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较强的师资力量,现共有专兼职教师40余名,其中专职教师17名,副高以上职称7名,讲师10名,博士2名,硕士10名。同时,学院依托北京优越的人文资源,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名校外聘了众多资深教授,同时从新华社、经济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聘请了一批具有丰富新闻从业经验的一线高级编辑、记者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来,为高质量教学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一、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曹绍平,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教授,高级编辑、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家津贴专家。
新华社原副总编辑、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在新华社曾分管国内、体育、网络等业务,对新闻、网络媒体、影视媒体有较深的研究,并具体组织指挥了新华社一系列重大报道,如历年“两会”、国庆50周年、奥运会、亚运会以及其他一些重大活动。他采写和编辑的新闻作品、新闻理论文章被评为新华社社级好稿的有50多篇,全国好新闻15篇,这些作品被收入多种新闻作品集中。近年来,曹绍平教授致力于网络媒体、多媒体融合以及信息内容服务的研究,特别是在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整合新闻信息资源,开拓新闻信息服务领域方面,既有理论研究又有突出成果。同时,他在新闻信息传播教育突出时代性、实践性的研究成果已经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李春燕,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民办教育先进工作者。她所编著的《新闻基础写作实务》获2009年北京市高职精品教材立项。


郭荣秋,副教授、主任编辑。
曾任承德市电视台副台长。目前承担《摄影》《视频编辑与制作》等课程教学。在学生满意率测评中,学生满意率都在95%以上。


赵瀛,副教授、主任编辑。
民进北京新闻出版支部委员,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特约主编。目前承担《新闻与传播理论基础》、《新闻采访写作》、《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等课程教学。她所讲授的课程深受学生好评。


王海燕,副教授、博士研究生。
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新闻系博士。承担了学院《听看选评新闻》《重大新闻报道》两门创新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成绩突出,学生满意率高,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


张纪,副教授、副编审。
有着丰富的新闻行业从业经验,目前承担《听看选评新闻》《报网综合实践》等课程教学。在学生满意率测评中,《听看选评新闻》满意率达到100%。


二、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院的专职教师队伍中,具有一线从业经验的教师达30%以上,同时,学院还邀请了一批高水平的一线专家队伍指导教学,包括《经济日报》副总编辑、高级编辑郑庆东,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总编辑、高级编辑陆小华,新华网副总裁、高级编辑白林,新华通讯社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卓培荣,新华社国内经济新闻编辑室主任、高级编辑周亮等12位专家。


发展前景
传媒业横跨信息服务与文化两大产业。主要包括:
一、传统媒体(报纸、杂志、出版以及广播、电视等大中小传统新闻媒体,从事新闻信息采编、制作、传播工作);
二、新媒体(网络、手机、户内户外等移动媒体,从事新闻信息编辑与策划数字内容的产品的制作与传播工作);
三、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城乡社区的宣传部门、信息中心、信息服务站等(从事新闻信息传播和公关工作);
四、数据库、网站、信息咨询等各类信息内容服务领域(从事信息的采集、检索、分类、加工、存储、管理、传输等工作);
五、各类广告公司、民营企业(从事广告设计、广告制作、广告执行、营销咨询等工作)。


    传媒业正处在高速发展期,各类新媒体、传媒公司应运而出,新闻信息采编人才市场也进入新的上升期。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权威机构最新统计,仅数字媒体产业在未来3-5年内人才缺口即达60万人(目前全国新闻从业人员70万人)。
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重新调整专业结构和定位,拓展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是所有新闻信息传播院系面临的共同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学院的改革使我们同其它兄弟新闻院系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学院将坚定不移地逐步推动和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特色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把学院建成民办大学中规模最大,最有竞争力的新闻与信息传播类学院。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广告招商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站点留言 | 行业网联盟

版权所有 © 北京网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重庆114招生网 –重庆招生考试信息网,重庆高考政策,重庆高校推荐,重庆自考成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邮编:100029
电话:010-80788512  传真:010-80788512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24748号 技术支持:中国网库[ 4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