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耳目,"分"在"人"中
今年是北京全面进入新课程的第二年,基本题型在2010年的高考中,已经有所体现。广大考生应该在认真研读2010年高考试题的过程中,进一步领悟试题意图,做到心中有数。2011年北京卷,一定将迈出更加成熟稳健的步伐,彰显北京卷一贯的文本风范与命题气魄。
2011年北京卷的《考试说明》,对语文高考考试能力要求是这样阐释的:“突出对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考查”。针对2011年《考试说明》这一高考考试能力要求,特别希望广大考生用心把握八个字:张开耳目,“分”在“人”中”。
一、有关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语文应用能力的考查,自然包括“识记”。但在“识记”中,考生不必一味沉浸在条分缕析、全面周到的基础知识的总结与记忆上。因为这种备考状态,很容易让人耳目闭塞,机械重复。这样的一种备考状态,“记多”却也“忘多”,最后一上考场,所谓那些记住的东西,全都踪迹不见。近两年《考试说明》一再强调是对“语文应用能力”的考查,那也就是承诺绝不考那些偏难古怪的内容,所考查的内容应该对考生有用,对将来的工作、人生有用。回顾2010年北京卷,有关“文学常识”,命题者是这样设计题目的: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总集,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屈原的长诗《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
B.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他的《新乐府》则反映了较强的批判现实的精神。
C.《堂吉诃德》是意大利作家塞万提斯创造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即是滑稽的又是发人深省的。
D. 举世公认的文学经典《哈姆莱特》,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该剧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本题的答案是C。
面对这道题,只要我们在高中三年学习的过程中,张开一点“耳目”,在课本注解的基础上,往外看一看,想一想,其实是不易出错的。因为塞万提斯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最伟大的作家,现在西班牙还设有塞万提斯文学家,他的文学创作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文学的最高成就。为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现在西班牙广场还设有塞万提斯的坐像。塞万提斯的坐像前还雕有《堂吉诃德》中的两位主人公:骑着瘦马的堂吉诃德手持长矛,他的身边跟着他的那位忠实的仆人桑丘。只要我们打开“耳目”,心灵没有因为考试而封闭干涩枯萎,“人”始终醒着,这样的一道题目,对我们来说,不过是个鲜活的常识,自然无法将人难住。“张开耳目”,就是强调考生始终能够以一种开放、健朗、明快的状态对待备考。“人”活了,“分数”在这样的状态下自然也就“活了”。
再如对于字形的考查,许多人备考,一味以“多”,以“不断重复”取胜,其实不必完全这样。“和盘托出”中的“和”经常被误写为“合”,“和”是连同之意,是指连同盘子一起把东西端出来。比喻把真实思想或事实经过全说出来。了解了“和盘托出”的意义后,就不会再将“和”写作“合”了。只“练”不“思”,效果自然不会太好。再如“绵里藏针”一词是形容柔中有刚,而非在棉花中藏着针,因此“棉”不能代替“绵”。“字”里涉及到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只要张开耳目,一个个鲜活的世界就会打开。2010年湖南卷的高考作文题是一个“早”字,一位考生写道:
在我眼里,“早”与其说是一个美丽的汉字,不如说是一幅神奇的画面,一种深远的寄寓,一份智慧的启迪。
且让思绪追溯到苍茫的远古。
先人们最初写下“早”字的时候,心中一定伴随着无限的憧憬与激动。
你看,“早”上面是一个“日”字,那是诗意的朝暾,是喷薄的一轮红日;下面呢,是一个“十”字。从文字起源上说,它所模拟、所指示的是一个树梢形象。红日跃上树梢,曙光照耀河山,人间迎来的一天中最美丽的时刻:早。
久久凝视这个“早”字,心中顿时有一种莫名的温暖。这个看似寻常的字,隐隐约约传达着一种向往,一份力量。
早,意味着新生,意味着希望,意味着一切美好的开始。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所所有表示时令与季节的词语中,早晨与春天从来都伴着诗人的浪漫歌吟。早相对于晚、春相对于冬,它们都是时间轮回中对旧的告别,对过去的挥手,都因为新的期待、新的梦想,新的选择而变得美丽。
在我眼里,“早”的魅力首先在于那轮初升的太阳。因为它的存在,“早”不再只是人生筹划中的先行一步,不再只是春江水暖式的敏感与先知,“早”更是一种温暖的感召,一种理想与信仰的牵引,是阳光对心情的渗透。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早行的路上,因为阳光的笑容与鼓舞,我们充满着力量。
这篇文章精妙之处正是出自于对“早”字字形以及文字内蕴上的感悟,不张开耳目,岂能有这样的妙文。
张开耳目,“分”在“人”中,就是要求在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运用中,考生一定要从机械重复、简单麻木的记忆中摆脱出来,用心感受,边学边思,一边记忆一边拓展。知识的识记与掌握,语言现象的把握与理解,都要与开放的心灵,与扑面而来的鲜活生动的生活相关联。
二、有关古诗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
与2010年相比,2011年北京卷《考试说明》关于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考试内容的说明中仍然强调了这样的内容:①“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体察、阐发和评价”②“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有关这两点,可以概括为:读进入与读出来。《考试说明》强调“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体察、阐发和评价”,这是要求我们面对文本要能“进入”,不为文字所“隔”;《考试说明》强调“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这是要求考生面对文本能“出来”,读出自我个性化特征。有“进”有“出”的阅读才是有效阅读,文本才是活的,作者这个“人”与读者这个“人”才得以充分沟通和对话。
高考中选择的阅读文本,首先一定饱含浸透着着作者的情致与思考,作为考生,面对文字,我们当张开耳目,用心领受。比如这样两段文字,单单从文字运用的角度很难区别出高下,但“段”入“文”中,用心体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文思与深情,这两段文字带给我们的感受是有很大差异的:
A. 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旧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选自2010年北京卷现代文阅读《海棠花》)
B. 晚上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了一个园子里的海棠花。它开得好看极了,繁盛极了。它似乎一点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欣赏了半天,抬眼一看,晚霞满天,早已是暮色低垂的时候了。
粗略一看,两段话似乎区别不大,但放在原来的语言环境下,仔细一对比,就会发现A段完全优于B段。作者来到德国小城已经六年了,浓浓的乡愁压在他的心底,并且越来越强烈。六年来,作者今天早晨才惊喜地发现,一个园子里,有和故乡一样开放的海棠花。甚至连开放的状态都是一样的:“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因此A段有意识地与前文照应,使用了相同的表达。在这样看似重复的表达里,作者的思乡情就愈加浓重了。而语段B在这些方面,与前段内容疏离,完全不能传达出这样的感情。文中说:“呆了半天”,这个“呆”用的实在是准确,将作者完全沉浸在对故乡、祖国的深情怀想与回忆中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了。
张开耳目,一位考生才能有效且充分应对扑面而来的句子,才能有效进入文本,与作者的心思相起伏相出没。在这个基础上,读者这个“人”也便活了,他才能有效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与阅读积累,深切领悟文章深层意蕴。“分”在“人”中,“人”出来了,“分”也就跟着出来了。盲目做题,机械备考,“人”是封闭与窒息的,面对鲜活文本,一下子迷失在语言的森林里,瞎跑乱撞,一路狂奔,阅读答题,以多写取胜,凭着模糊的经验与感觉,将想到的一股脑全部写上去,让阅卷人自己去找,这样的备考状态,是要不得的。
三、有关写作
2011年北京卷高考《考试说明》对写作的要求,仍然强调了:①“提倡写思想深刻、选材新颖、想象力丰富、有文采的文章”;②“鼓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关于这两点,一直是北京卷这两年不变的追求,因其“不变”,所以这两点当引起考生足够的关注。这两点,其实可以说是北京卷高考作文获得高分必备的重要前提。这两点,我们可以精要地整合为一条:写作,就是要“写出自己独特的发现”。
2010年,我的学生写黄土高原,让阅卷的老师,观之下泪,其成功的关键就是将生命深处自我的发现写出来了:
命的养料不多,又有何妨?陕北的汉子可不只有梦想!没有林木,剖崖凿坡,同黄土一色的窑洞就是陕北人的温房;没有鱼米,红高粱、黄谷子、紫荞麦就是陕北人的食粮。这土地给予她儿女的太过有限,但黄土地人选择的是“不放弃”。在麦地、牧场,你会看见陕北汉子挥汗如雨;在窑洞、脚地,你会发现陕北婆姨勤快持家。而从那高原里走出来的后生,也个个勤劳朴实,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地生活。路遥是在那星空下获了启发、受了鼓舞吧?路遥也是在那土地上在那白纸间不辍耕耘,才一步一步实现了自己和全体黄土地人的梦想吧?“滴血的手指才能弹出绝唱……”十几个春秋,他坐在窑洞里,就那样写着,写着,从未想过要停下,从不允许自己放弃。也是在那些响着唢呐的夜晚,多少黄土地人在星空照映下,沉默着走向温房,准备着,在第二天的破晓,继续耕耘;努力着,让梦想照进现实,让孩子走出大山,让黄土地变得富饶!
这学期,我的学生在一篇《阳光洗礼》的文章中曾写过这样一个片段:
各种光影交叠中,我独爱阳光。在这最偶然而又自然地光辉下,毛发仿佛金丝,人的脸庞被镶上一层金边。但能看见的不仅于此。阳光洗礼人间的场景,会引领你看见你所看不见的。……
家里给姥姥买了件新衣。红色手织毛衣,暖和。只有我和姥姥在家,便提议为她和新衣照张相。她听罢,走到阳台的窗边。“这样好吗?”她将一只胳膊搭在窗台上。阳光,不太灿烂的温和的金色阳光,从一侧照在姥姥身上。我竟惊住了,不好意思回答。因为见到了一件鲜艳至极的玫瑰红的毛衣,一个洋溢着活力的女子,一张快乐的,爬满皱纹的脸庞。平静的美丽,淡然的光辉,无声地传达着又一些看不见的信息。……
各种光影交叠中,我独爱阳光。
我为这些学生心灵上的发现而感到震撼感动并为她们真正叫好!这样的文章闪烁着生活与心灵温暖而甜润而高贵的光泽。
在整个忙碌紧张的备考中,我们当敞开心灵,不断吸纳新鲜材料,张开耳目,打开身心,用心体悟。我们应该将一颗颗处在高三沉睡的心灵“唤醒”,将学生由一个只知埋头做练习、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考生”还原塑造成昂首向前、心灵活跃、思维敏捷、灵动鲜活的“人”。变成了这样的“人”,笔下才能有见识有深情有觉悟,才能不虚伪不应付不将文章写得花里胡哨实则空无一物。还原“人”,建设“人”,提升“人”,丰富“人”,是正确理解2011年《考试说明》,成就作文高考高分最主要的一个法门。一味迷信所谓“练习”,简单的盲目的不断练习,还有无穷无尽、昏天黑地地为学生补课的行为,实则是离高考高分作文备考的应有之义越来越远了。激不活学生的身心,张不开学生的耳目,活跃不起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就不会有理想的作文高分出现。将“人”忽视了淡忘了,隔离了“人”,反而将“练习”看成是本源了,满脑子只有一个“分”字,这就是我们一些同学、老师、学校距离高考高分作文的真正距离。忽视了对《考试说明》正确的理解,认为只要将学生关在学校,强化练习,六日不休息,加班加点,就可以在写作中取得理想成绩,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缘木求鱼了。
“分”在“人”中,推动与提升学生完整意义上“人”的发展,就是准确解读并领悟了2011年《考试说明》,学生作文真正意义上分数的提升,也会为期不远了。张开耳目,“分”在“人”中,我们只有认真领悟了《考试说明》中真正的意蕴,关注了学生这个“人”,才是真正走上了备考的捷径。
版权所有 © 北京网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重庆114招生网 –重庆招生考试信息网,重庆高考政策,重庆高校推荐,重庆自考成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邮编:100029
电话:010-80788512 传真:010-80788512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24748号 技术支持:中国网库[
47.36328]